《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读书笔记,评分:🌕🌕🌗🌑🌑
这本书讲的什么
首先,它不会讲任何有关孩子生理需求的事情,比如怎么教孩子上厕所或什么时候该断奶等等这类琐事。
它要讲的,是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如何培养亲子关系。什么因素会阻碍亲子沟通,怎么做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加深厚。但这本书不是写给你的父母和你的孩子的,而是写给即将或者已经为人父母的“你”的。孩子是一系列与众不同的基因和环境造就而成的,而“你”就是这个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的过去,以及我们对孩子的反应负起多少责任,是亲子教养的关键。
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
- 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如何影响了你的亲子教养方式。
- 看清亲子关系是如何变质的,以及如何让它恢复正常。
- 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结,学会用心倾听,培养情绪稳定的孩子。
- 打破恶性循环,及时补救与修复裂痕,避免把你以前吃过的苦复制到孩子身上。
- 学会处理自己与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在和谐的关系中成长。
- 学习如何与婴儿、儿童、青少年和长大成人的孩子相处,让亲子关系变成孩子一生的力量之源。
作者的观点:
- 亲子教养的核心,在于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如果把人比作植物,关系就是土壤;
- 关系弱,孩子的安全感会受损;关系健康强大,会成为孩子获得力量的源泉;
- 要学会如何与孩子“相处”,不是使用小技巧来驯养他们,更不是操纵他们;
- 鼓励读者自我反思,回顾自己的婴幼儿和童年时期,分辨有益经验和有害经验;
章节概括与摘抄
PART 1 亲子教养的传承
本节主题:你的过去会影响你的现在,进而影响孩子。因此,经常检视内心,多做自我批评,对父母来说极为重要,以免把有害情绪传给下一代。
过往经历的影响
- 作为家长,会产生不良后果的心态包括:缺乏信心、悲观、过度保护、时时刻刻的担心。这些心态都会影响到亲子关系的质量。
- 这些消极心态大部分是在我们以往不愉快的经历中产生的,然后刻在了我们的潜意识里,平时他们会处于休眠状态,某些场景和事情会激活他们;
- 作者认为,我们需要冷静地拆解、分析自己的童年,回顾过去,在家庭生活中曾经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情,当时你有什么感受,现在又是什么感受。做完分析后,不愉快的回忆要学会放下,有积极影响的回忆才需要记住和传递。
- 当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或提出要求的事情触发了你的负面情绪时(怨恨、挫折感、嫉妒、厌恶、恐慌、恼怒、恐惧等等),把它视为一个警报。那个警报不是在提醒你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表明你的记忆闸门又被打开了,孩子现在做的事情触发了你记忆中的那部分不愉快的经历。
- 有一个阻止自己冲动反应的好办法,就是对自己说:“停下来,冷静一些,给自己一些时间思考当下发生的事情。”即使孩子确实有问题,需要你指引,你在气头上指引孩子也没有多大意义。这个时候不管你给出任何指引,孩子都只能感受到你的愤怒,而听不进去你想讲给他的道理。
破裂与修复
- 破裂是指我们误解彼此,做了错误的判断,伤害了他人。在每个重要、亲密的家庭关系中,翻脸决裂是无可避免的。重点不在于关系破裂,而是要加以修复。
- 如何修复?首先要努力改变你的反应。也就是说,找出触发情绪的原因,并利用那种认知,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孩子已经懂事了,你可以通过言语道歉。
- 即使事情过去了很长时间,也要沟通,告诉孩子自己哪里做错了。
- 向孩子道歉会不会有负面作用?不会,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真实可信,而不是十全十美。
- 父母试图与孩子修复关系,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即使孩子已经成年。
- 每个人都是这样,我们必须先释放暗藏在心底的悲伤,才能够释放内心的爱。
修复过去
- 无论孩子的年纪多大,他都会以行动来提醒你,你在他那个年纪时所经历的情绪。
- 如果在你的某个年龄段,父母离开了你,等你的孩子到了类似的年龄,你也会开始抽离孩子。或者,你在某个年纪开始感到孤单,等你的孩子到了相似的年纪时,你也会想在情感上抽离他。
- 如果你觉得自己每天几乎时时刻刻都想远离孩子,你真正需要远离的,可能是孩子在你身上触发的感觉。
- 对家长来说,真正重要的是,和孩子轻松自在地相处,让孩子感到安全,让孩子觉得你想要陪伴他。我们的言语也会发挥小小的作用,但更大的作用体现在我们展现出的温情、触碰、善意和尊重: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他们的个性、观点。
如何自我对话
【上面作者明里暗里多次提到,作为家长需要自我反思,这一节讲了具体的反思方式】
- 几乎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种持续不断的唠叨或评价的声音,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以至于根本没有注意到它在说什么。
- 对于这种内心对话,你要特别小心,因为那些话不仅会对你的生活产生强大的引导作用,也会影响你的孩子的生活,并影响孩子对自己及他人的判断。【想法影响情绪,情绪影响行为】
- 童年经历的一切把我们塑造成今天的样子,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方式,我们很难摆脱童年的经历。阻止这种内心批判的声音可能很难,但你可以注意观察自己是何时开始自我批判的,每次发现自己这么做时,就肯定一下自己的觉察力。【能做到这一点很难,可以借助伴侣和朋友的力量】
- 一个可操作的改变既有行为方式的办法:
- 首先,意识到那个声音;
- 不要理会他,也不要争论,把他视为一个难相处的人。它讲什么,听听就算了,别放在心上。【宜疏不宜堵】
- 意识到你把这个声音传给孩子的危险。
- 走出舒适区。尝试一种新的应对问题的方式方法。【这一步开始会很难,需要试错】
【上面的操作方式是我认为比较合适的,在书中,3、4 顺序是颠倒的】
好父母/坏父母:不要轻易评判
- 别再把“好”与“坏”当成父母的属性,没有人是完全的圣人或彻底的罪人。一个暴躁但诚实的家长(一般人眼中的“坏”家长)可能比一个表面和蔼可亲,但私下沮丧又怨恨的家长更好。
- 就像我们不该评判自己一样,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评判孩子。对孩子做任何评判都无助于让他变得更好,因为在“文静”“笨拙”“吵闹”等标签的限制下,孩子很难健康发展。
- 人随时都在改变及成长,尤其是小时候。描述你看到的孩子的具体行为,并说出你欣赏的优点,这样做的效果远胜于笼统的评判。比如,与其说“你的数学很好”,不如说“我很喜欢你做算术题时聚精会神的样子”;与其说孩子“画得好”,不如说“我很佩服你为这幅画下那么多功夫。我喜欢你画的那栋房子,看起来好像在微笑,让我的心情也跟着好起来了”。
- 赞赏孩子的努力,描述你看到的东西与感受,并鼓励孩子,而不要做任何评判。
【描述观察到的事实与感受,而不是直接给出评价和判断结果。有点类似《非暴力沟通》里面提到的方法。】
PART 2 孩子的成长环境
本节主题:如何打造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重点不是家庭结构,而是我们如何相处
- 你和跟你一起生活的人,构成了孩子的环境。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与他人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们的亲子关系以及你周围的小圈子 —— 你的伴侣(如果你不是单亲抚养孩子)、你的兄弟姐妹、你的父母,以及付钱请来的保姆和你的挚友。
- 研究显示,家庭结构本身对孩子的认知或情感发展几乎没什么影响。事实上,在英国,有超过 25% 的孩子是在单亲家庭成长;这些单亲家长中,约有一半在孩子出生时有了新的伴侣。把他们的财务状况、学历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后,他们身为父母的表现并没有比传统家庭结构的父母更好或更差。
- 父母相处融洽是养育快乐孩子的重要因素。【西方的家庭生活父母关系是排首位的,在亚洲更倾向于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当然作者的重点是家庭氛围比家庭结构重要。】
父母不在一起的情况
- 即使你和孩子的另一位家长分居,只要你以尊重的方式提到对方,那就不会对孩子有负面影响。你们互相欣赏彼此的优点,而不是总强调对方的缺点。
- 如果父母离异后,其中一方(通常是父亲)渐行渐远,孩子就会感到痛苦、愤怒、忧郁或自卑。
- 如何使痛苦变得可以忍受?陪伴。
父母在一起的情况
- 有孩子的人都知道,养儿育女也会给夫妻关系带来压力,减少独处的时间。
- 生活从来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能够接受、处理、拥抱改变,比抵制改变,试图找回失去的东西更积极有效。当然你还是会偶尔怀念一下过去的生活,但你也需要努力接纳新生活并拥抱它。
- 事实上孩子占据我们生活主导地位的时间,在我们的整个人生中并没有多久。
争论的方法
【本节讲了如何处理和化解冲突,或是容易引起冲突的事件】
- 一个典型的家庭纷争的例子:洗碗
- 错误示范一:双方就这个问题辩论,各自找理由。结果:“赢家”感觉良好,但是以牺牲对方的感受为代价。
- 错误示范二:改变话题,不谈正在困扰你的事情。结果:刻意回避冲突,通常也会连同亲密关系一起回避,因为当太多的话题变成禁忌时,两人之间的默契和融洽也跟着失去了。
- 错误示范三:牺牲自己,大包大揽。结果:牺牲者不仅无法让别人感到内疚,最后他自己也会变得愤愤不平,责怪他人,或是变成迫害者,以此攻击他人。
【之所以说他们是错误示范,是因为以上三种处理冲突的方式都会破坏和谐的家庭气氛,会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
- 理想的处理方式:使用“我陈述句”,而不是用“你陈述句”。试着描述事实和表达自己的感受,试着追求对方的理解,而不是以获胜为目标。“我早上洗碗后,晚上回家看到又有一大堆碗盘堆在那没洗,我觉得很难受。如果你白天就把碗盘洗干净,我会心情舒畅一些。”
【我又要说了,这里的方式有点类似《非暴力沟通》里面讲到的方法。使用这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要将自己内心的想法柔和的表达出来,而不是要对方去揣度猜测自己的真实想法。还有就是要准确的描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如果词不达意也可能会让对方误会。】
培养善意
- 在夫妻之间或家庭之中,能够顾及彼此的感受,需要大量的善意。如果这方面欠缺,则需要培养。
- 培养方式一:回应对方寻求回应或关注的请求。回应一个人的要求可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这种回应,是支持或感兴趣的表示。
- 培养方式二:在对方身上寻求慰藉,而不是把对方视为对手。寻求合作,而不是竞争。在主流的文化中,竞争、胜人一筹是很常见的相处方式,而伴侣关系和亲子关系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
- 培养方式三:寻找对方身上的优点和值得欣赏的特质,此时伴侣会感染你的特质,并随之展示善意。
- 这三种方式在反面也是成立的,当我们的请求无法得到回应、视对方为竞争对手、经常批评对方而不是欣赏对方,就会导致双方压力变大、相处时更有压迫感,甚至产生敌意。
【我认为这一章最重要的当然就是“如何处理争论”一节。这其中我认为尤其重要的是,要时刻捋清楚自己的出发点和最终想要的结果。在刷碗这个事情上,错误示范和理想的处理方式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把碗刷了。但其实各自还有一个隐藏的出发点。错误示范隐藏的是“你该刷碗但是没刷,你是理亏的”;理想的处理方式隐藏的是“维持和谐的家庭氛围”。当你确定了出发点时,你就会下意识的往那个方向发力。当然,许多人在当时的情形下可能根本没法理性思考这个事,所以平时要养成好的相处习惯。】
作者在后面也给出了一份清单帮助我们如何妥善的处理此类问题。当你谈论棘手的议题,或感到恼怒,或觉得你和对方快吵起来时,请记得以下几点:
- 承认自己的感受,也考虑对方的感受。也就是说,不要坚持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不要坚持自己“很聪明”、对方“愚不可及”。一个人老是坚持自己是对的,那是对一段关系或一个家庭最大的耗损。与其想着谁对谁错,你更应该思考你们各自的感受。
- 定义你自己,而不是定义别人。所以要使用“我陈述句”,而不是“你陈述句”。
- 不要反应,而是反思。你不必在每次反应之前都先反思(我不是主张你放弃所有的自发性),但是如果你现在感到恼火或生气,我觉得暂时停下来了解原因是个好主意。
- 接纳你的脆弱,而不是害怕示弱。唯有展现脆弱,敞开心扉接纳自己,才可能培养亲近的关系。
- 不要径自认定他人的意图。不要设想太多或是把自己的想法硬套在他人身上,想办法了解对方的感受,如果你误解对方了,就坦然承认。了解自己及对方的感受不仅是良好协商的基石,也是健全关系及同理心养育的基础。开启这种互动永远不晚。
PART 3 回应孩子的感受
人类是先有感觉,之后才动脑思考的。婴儿与儿童特别重视感受,它们纯粹是在凭感觉生活。
当你敏锐地回应孩子的感受时,可以引导孩子和他的感受建立一种健康的关系,这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因此第三部分可能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学习如何包容感受
- 导致成人抑郁症的最常见原因,不是现在发生在成人身上的事情,而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时期,没有从亲子关系中获得安抚。
- 切记,所有的父母都会犯错,重要的是纠正错误。如果你曾经以为,让孩子感觉好起来的办法是假装没注意到他们生气或不高兴,那么现在,可以改变你面对孩子的感受时所做的反应,让他们感觉自己获得关注与聆听。当你开始以这种新的方式行动时,一开始可能会有些别扭,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你的习惯性反应。
- 接下来作者提到了三种主要的反应方式:
- 压抑:“别大惊小怪了,没事没事”;
- 反应过度:歇斯底里,或者情绪表现得比孩子还夸张;
- 包容:认真对待孩子的感受,不过度反应,保持克制和乐观;
确认感受的重要
- 我们总是忙着去处理孩子的“事务”,而不是去感受孩子的情绪,主要还是不尊重;比如早上上班很忙,快迟到了,孩子却还是慢吞吞的,我们会强硬的要求孩子与我们的自己的节奏同步。
- 如果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情绪经常遭到否定,我们就很容易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
- 《兰花与蒲公英》
- 兰花:比较敏感,环境会对他们产生很大影响的孩子们;
- 蒲公英:先天比较坚韧、感受相对粗犷一些的孩子们;
- 兰花孩子可能需要父母更敏锐的感受到他们的情绪;
- 孩子能够表达感受而且感受又获得倾听与理解时,他们的免疫系统也更强。【作者并没有完全肯定这一结果】
否认孩子感受的危险
- 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表面看起来生活幸福却企图自杀的孩子。当孩子想告诉父母他的感受时,父母很难停进去,他们会视图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干脆否定孩子的感受。
- 为人父母最希望孩子快乐,所以孩子不快乐时,我们会想要说服孩子和自己:他们很快乐。这样做可能在短期内让我们感觉好一些,但孩子会觉得没人聆听,受到忽视,内心孤寂。
- 我们光是在心里爱孩子是不够的的,应该多花时间来陪伴他,展现自己的关爱,而不是只是在晚上说晚安和在周末陪她去玩。
- 言语的效果是有限的,行为可以让效果进一步发挥。爱无法委托他人来表达,有些育儿工作可以请人代劳,但爱无法代劳。此外,爱也无法延迟给予:它无法等到周末再给,孩子每天至少都需要从一位家长身上获得爱。
修复关系,而不是冷战
- 当我们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承担责任,而不是自我辩护或指责他人时,我的孩子也因此学会做同样的事情。
去感受,而不是去处理
- 当孩子对于某些习惯异常坚持,父母对于这种坚持束手无策时,可以把重点放在孩子的感受上,而不是对于事件的处理上。
- 确认孩子的感受时,最困难的一点,是你有不同感受的时候。此时父母需要去观察,孩子是不是在告诉你他的感受,把握机会与他产生共鸣,而不是急着去否认他。
- 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无论孩子或成人。当我们感觉不好时,我们不需要被治愈,我们想要的只是有人感同身受,而不是被当成问题来处理。我们希望有人理解我们的感受,这样我们就不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床底下的怪物
- 算是“去感受,而不是去处理”这一节的一个例子。当父母说:“别胡闹,怪物都是人们瞎编出来的”时,就是在处理事件,否认孩子的感受。
接纳每种情绪的重要性
- 如果你一直都很幸福快乐,你几乎不会察觉到那种感觉,因为你没有其他的情绪可以比较。为了让孩子幸福快乐,父母必须接纳他的所有情绪,以及他对世界的方方面面的体验。大多时候,这都不是轻松愉快的。
- 父母往往以为那些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也能让孩子快乐,但事实不见得如此 —— 你很可能已经发现这点了。孩子看起来不开心时,你会觉得自己很失败,接着你可能会试图以责骂孩子的方式逼孩子快乐起来,借此减轻你的不安。
- 孩子很清楚自己的感受,他只是需要一个安全的容器来容纳那些感受。
人必须快乐吗
- 精神分析学家亚当·菲利普斯 (Adam Phillips) 说,苛求快乐反而会破坏生活。生活中必然有苦有乐,如果我们试图消除痛苦,以快乐来掩盖痛苦或麻痹痛苦,或以转移我们或他人的注意力来忘却痛苦,我们就无法学会接纳及调整它。
- “情绪不是混音台,它们只有主音量。你无法淡化悲伤和痛苦,并强化幸福和快乐。你只要把一种情绪调低,所有的情绪都会一并调低。”
- 我们与父母及兄弟姐妹相处的方式会变成一种习惯,并成为我们未来所有人际关系的蓝图。如果我们习惯坚持自己是对的,一定要追求最好的,一定要拥有物质的东西,一定要隐藏真正的感受,而且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无法获得接纳,长此以往会阻止我们追求亲密关系及快乐。
- 举了个二胎的例子来论证要注意一胎的感受,而不是否定她。
从感受中转移注意力
- 有些家长很喜欢用“转移注意力”这种方法,使孩子不去想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这是家长常用的招数,但通常无效,因为转移注意力只是一种把戏。长远来看,操纵孩子并不能帮孩子培养快乐的能力。
- 不管年龄多大的孩子,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转移注意力这种招数感觉并不真诚,而是一种操纵手段,那对孩子的智慧也是一种侮辱。
- 这种方式还有一个最要命的缺点:那会阻碍你与孩子培养良好、开放、亲近的关系。
- 婴儿不会伪装,时时刻刻真情流露。随着时间推移,孩子可以学习观察自己的感受以掌控情绪,但他无法自动学习做到这点。他需要有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接纳及包容他的所有感受。孩子也需要学习以大家接受的方法来表达所有的感受 —— 对成年人来说也是如此。
PART 4 最初的孕育
这一章作者讲了很多生理养育方面的知识,甚至还提倡使用“交感巫术”这种方式来对待备孕。不敢苟同,略了。
PART 5 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 亲子关系决定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本章讲解了如果从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该如何处理亲子关系。
- 陪伴、互动、交流
- 交流方式包括呼吸同步、玩小游戏等,孩子也会通过游戏来学习和交流,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游戏力。
- 注意时常观察孩子的反应,给与更多关注,就能提前预防哭泣等情况发生。
-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不要沉迷于烟酒、手机,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正确的废话)
PART 6 所有的行为都是沟通
实在记不下去了,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父母要以身作则,blabla~
总结
作为一本畅销类型的书,且作者观点的主要来源是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以书中提到的想法和操作方法更多的是给出了直接的结论,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去做是好的,是对的,是对孩子有益的,而并没有对这些想法和操作方法去进行论证或是给出可靠的数据之类的信息,顶多是举两个简单的小例子。
并不是说这样做得出的观点就是错误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根据个人经验产出的观点有很强的局限性。且这种输出方式对于读者有两个问题,第一:当我们合上书本的时候,感觉受益良多,也能回想起作者提到的几个操作方法,但是时间稍微一长,就又什么都想不起来了。没有理论支撑的想法,没有思维路径的知识点,很容易被丢掉。第二:容易给人一种鸡汤的感觉,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往深处一想好像又什么都没说。(这让我一度想放弃做这本书的笔记,可以看到后两部分笔记做的很潦草。)
当然我认为这是经验类畅销书共有的特征,而不是作者的问题,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观点和方法是值得思考和学习的,但却不能全盘接受或止步于此。如果想要更好的掌握处理亲子关系的诀窍,可能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相应的主题阅读,得出更具有普适性的观点;或是按照作者在书里提到的方法,选择性的去实践,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形成正反馈回路。当然,这都是值得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