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为《产品思维30讲》第一模块:同理心。
作者引入心理学的概念,剖析人性。属于“微观视角”。
03 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愉悦与不爽
-
为什么要重视情绪?
- 用户往往无法分层次准确地说出他的体验,能展现的只是用户情绪。
- 把人比作“手机”,后天学的知识就像一个个“App”,而情绪是底层“操作系统”。
- 我们后天学习的东西,都是理性,理性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但是驱动一个人的,其实是他的内在感受、他的情绪、他的底层操作系统。
- 理性知识的调用需要时间和思考,而用户情绪却是一瞬间的体验
- 只有读懂用户情绪,才能做好产品
-
四种最基础的生物性情绪: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
愉悦、不爽
- “愉悦”就是需求被满足,
- 不爽的本质,都是某个点没有被满足
- “爽”就是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
- 微小的愉悦感+突然被满足的爽感=确定性的满足。确定性的满足,会成瘾 。
- 满足是度量产品、人与人关系的刻度
- 产品服务的本质,就是用户是否通过你的服务得到了满足
- 你不厌其烦愿意一直去做的事,就是上帝给你的操作系统的初始密码,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 你会对某些东西感到愉悦,这个东西持续给你满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时间在这里,不厌其烦。时间久了,你就会与众不同
- 什么东西持续满足你,什么东西永远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
04 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愤怒与恐惧
-
愤怒与恐惧
- 愉悦与不爽是一对感觉,满足就愉悦,得不到满足就不爽。
- 愤怒和恐惧也是一对感觉,都是来自于被侵犯。
- 程度轻就是愤怒,程度重就是恐惧,持续的恐惧就会内化为焦虑。
-
恐惧是边界
- 当你很努力地想说服一个人,去做一件你看来非常正确的动作时,对方不动,不是道理他不懂,而是他内心有恐惧,但他不愿意告诉你。
- 如果他能卸下恐惧,很多事,他自己就做了,因为他其实都懂。而能帮他卸下恐惧的人,既不是我,也不是你。
- 有人在一个没啥前途的公司岗位上待着不辞职不转行,在一段没有爱的关系里呆着被折磨,而不离开,不是对方对她好,有 承诺,而是对方抓住了她的恐惧。
- 看到一个人的恐惧,你就基本上知道他的边界在哪里。
- 后天的知识技能道理逻辑都是一个一个的 APP,而你内在的愉悦、恐惧才是操作系统。
- 有时候你不是缺某个 APP,而是你的操作系统,只能支撑你到这里了。
-
恐惧是动力
- 恐惧是另外一种动力, 甚至比愉悦的动力更为强大
-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既没有愉悦,也没有恐惧。那么他不会有什么成就。
-
恐惧是痛点
- 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爆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 如果一个产品在“爽”和“恐惧”方面无所作为,那它就是一个不痛不痒的产品。
- 人们会为了解决恐惧,毫不犹豫地花钱。
- 医疗和教育是最大的市场,为什么?对生存的恐惧;
- 为什么医美产品比普通化妆品贵那么多?对青春流逝的恐惧;
- 听罗辑思维、用得到,为什么?认知焦虑,还是恐惧。
- 如何找产品的接入点或者怎么改变自己的人生:直面恐惧
05 同理心训练: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
本节主讲:潜意识、防御与说服
06 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本节主讲:角色化与集体人格
-
寄居蟹的壳
- 在生活中,你会认识一个张处长、一个李 局长。但你其实根本就不认识这个人,你认识的只是他的壳、他的角色而已。
- 当你初步去接触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时, 你一开始看到的其实也只是他(们)的角色。 就好像你看一只寄居蟹,你只看到它的壳一 样。
- 在角色里,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这些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壳是什么样子的,角色要求你成为什么样子。
-
角色化训练的五个关键动作
- 第一:确定目标
- 第二:建立恐惧边界
- 第三:放入清晰的标的
- 第四:给予红利,形成路径依赖
- 第五:不断重复
-
集体就是一堆角色
- 当我们都被角色训练好,收敛自我,钻进一个 同质化的壳里,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
- 这群钻进了同质化壳里的人,就会呈现出来一种集体人格。
- 教育是按照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期望来教育你, 换句话来讲,所有的教育都是理想化的,都是反人性的。
-
应该如何看待角色
- 一些很初级的产品经理,讨论过程中他们特别喜欢用一个词:“应该” 。他们认为用户应该这么做。
- 人其实只有在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才会去扮演角色。除非你能给他的压力非常到位,否则就不要对他做角色化预期。因为基于角色化的预期,其实很难和人互动
- 如果你是想做一个能让用户放松使用的产品, 或者你想和一个人拥有轻松惬意的亲密关系, 那你为什么要给对方那么大压力,让对方来扮演你所期望的角色呢?对方又凭什么要按照你的预期去行动呢?
- 基于角色化预期其实很难和人互动。
- 如果你的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一个“个体”,那你必须要抛开对个体角色化的刻板想象,而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鲜活的人,去做用户研究。
- 如果你是在给一个特定的集体做产品,那 么其实你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 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
-
人是因为训练和压力才成为角色的,而集体就 是角色的聚集。
-
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那么首先要学习的就是通过“去角色化”来研究真实的用户, 而不是用一堆“应该”来臆测用户的行为。
-
如果你希望用户在很放松的情况下,毫无压力地、自然地使用你的产品,或者你想找到在生活中可以放松惬意相处的伴侣,那么你就要放弃对人的理想化、角色化预期,去认识并接纳那个在“寄居蟹的壳”下面真实的人。
-
角色化生存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存处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地认识、沟通、交互,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感情。
07 自我与自律,哪一种更贴近产品精神
-
两种思维方式
- 右脑思维 :善于观察、发散的思维
- 左脑思维:善于逻辑归纳的思维
- 做产品经理的人善于感知, 能在已经有结论的地方建立新观点。而做其他管理的人更善于逻辑推理和总结归纳
-
右脑思维的训练办法:绕开左脑
- 画画的案例:
- 不要急着用线条概括你要画的主体,而是要描绘主体和背景之间的边线。然后,你会发现所有物体的边线都是共享的
-
两种人:自律、自我
- 自律:左脑思维的人
- 逻辑推理能力强、时间观念强,同时感受力差;
- 因为感受力差,所以没那么敏感和情绪化,整个人体现为情绪稳定,甚至刻板;
- 更容易根据规则调适自己,更自律,更容易角色化。
- 自我:右脑思维的人
- 感受力强;能在别人已经有结论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新观察,并且不太喜欢听已有的逻辑;
- 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激情地表达自己,具 有人格魅力。
- 时间观念差
-
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经理
- 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而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 创造力要求对自我有极深的体察和释放,但控制力是自律的体现,是社会化的产物,是对别人的体谅与迁就。
- 自我的人长期关注的就是自己,所以必然自私;自律的人,长期关注的是外部的边界和规则, 所以这类人有克己奉公的精神。
- 自我的人更关注我喜欢什么,而自律的人更关注什么是对的。
-
找到你自己的愉悦或者恐惧
- 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
- 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 。
第一模块:同理心小结
本文作者:青波
本文链接: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